香港最真正最准资料

您所在的位置: 首页 > 和谐动态 > 金融为民 消保先行

守护“钱袋子”,安享晚年生活

发布时间: 2025-03-14 点击量:

一、常见养老诈骗类型

1、“高收益”投资骗局

手法:以“养老项目”“理财分红”为名,承诺“保本高息”“稳赚不赔”,诱骗老年人投资虚假项目。

特征:宣称“国家扶持”“内部渠道”,要求转账至个人账户或非正规平台。

2、“神药保健品”骗局

手法:通过免费体检、健康讲座,夸大疾病危害,推销高价“特效药”“保健品”。

特征:虚构“专家”身份,用“根治癌症”“延长寿命”等话术制造恐慌。

3、“冒充身份”骗局

手法:假扮公检法、银行、社保人员,以“账户异常”“涉嫌犯罪”为由要求转账“保证金”。

特征:通过电话、短信恐吓,要求“保密”“远程操作”或提供验证码。

4、“低价旅游”骗局

手法:以“免费旅游”“超低价团”吸引老年人,途中强制购物或诱导购买“房产投资”。

特征:合同模糊、中途加价,商品多为假冒伪劣或虚高价格。

5、“以房养老”骗局

手法:诱骗老年人抵押房产购买“养老产品”,最终侵占房产。

特征:承诺“抵押后仍可居住”“高额返利”,实际签订非法借贷协议。

二、防骗“六不”原则

1、不轻信:对陌生电话、短信、链接保持警惕,勿信“天上掉馅饼”。

2、不透露:不向陌生人透露身份证、银行卡、密码等个人信息。

3、不转账:凡要求向“安全账户”转账、汇款的一律拒绝。

4、不贪利:远离“高额回报”“免费福利”,谨记“收益越高,风险越大”。

5、不盲从:投资前与子女、亲友商量,勿因“限时优惠”匆忙决定。

6、不慌张:接到恐吓电话立即挂断,第一时间联系家人或报警核实。

三、实用防范措施

1、增强法律意识

学习《老年人权益保障法》《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手册》,关注官方反诈宣传(如国家反诈中心APP)。

2、核实信息真伪

遇“中奖”“退款”等通知,通过官方渠道(如银行客服、政府网站)确认。

购买保健品认准“蓝帽子”标志,登录国家药监局网站查询批号。

3、保护财产安全

大额资金支出前与子女沟通,优先选择银行柜台办理业务。

定期检查账户流水,发现异常立即挂失并报警。

4、善用社会资源

参与社区组织的防骗讲座,加入老年人互助小组交流经验。

安装“反诈预警”软件,拦截诈骗电话、短信。

四、遭遇诈骗如何应对

1、立即止损:保留转账记录、聊天截图等证据,第一时间报警并联系银行冻结账户。

2、寻求帮助:拨打全国反诈专线 96110 或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。

3、心理疏导:勿自责或隐瞒,及时与家人沟通,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。

(陕西分公司供稿)

守护“钱袋子”,安享晚年生活

更新时间: 2025-03-14 点击量:

一、常见养老诈骗类型

1、“高收益”投资骗局

手法:以“养老项目”“理财分红”为名,承诺“保本高息”“稳赚不赔”,诱骗老年人投资虚假项目。

特征:宣称“国家扶持”“内部渠道”,要求转账至个人账户或非正规平台。

2、“神药保健品”骗局

手法:通过免费体检、健康讲座,夸大疾病危害,推销高价“特效药”“保健品”。

特征:虚构“专家”身份,用“根治癌症”“延长寿命”等话术制造恐慌。

3、“冒充身份”骗局

手法:假扮公检法、银行、社保人员,以“账户异常”“涉嫌犯罪”为由要求转账“保证金”。

特征:通过电话、短信恐吓,要求“保密”“远程操作”或提供验证码。

4、“低价旅游”骗局

手法:以“免费旅游”“超低价团”吸引老年人,途中强制购物或诱导购买“房产投资”。

特征:合同模糊、中途加价,商品多为假冒伪劣或虚高价格。

5、“以房养老”骗局

手法:诱骗老年人抵押房产购买“养老产品”,最终侵占房产。

特征:承诺“抵押后仍可居住”“高额返利”,实际签订非法借贷协议。

二、防骗“六不”原则

1、不轻信:对陌生电话、短信、链接保持警惕,勿信“天上掉馅饼”。

2、不透露:不向陌生人透露身份证、银行卡、密码等个人信息。

3、不转账:凡要求向“安全账户”转账、汇款的一律拒绝。

4、不贪利:远离“高额回报”“免费福利”,谨记“收益越高,风险越大”。

5、不盲从:投资前与子女、亲友商量,勿因“限时优惠”匆忙决定。

6、不慌张:接到恐吓电话立即挂断,第一时间联系家人或报警核实。

三、实用防范措施

1、增强法律意识

学习《老年人权益保障法》《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手册》,关注官方反诈宣传(如国家反诈中心APP)。

2、核实信息真伪

遇“中奖”“退款”等通知,通过官方渠道(如银行客服、政府网站)确认。

购买保健品认准“蓝帽子”标志,登录国家药监局网站查询批号。

3、保护财产安全

大额资金支出前与子女沟通,优先选择银行柜台办理业务。

定期检查账户流水,发现异常立即挂失并报警。

4、善用社会资源

参与社区组织的防骗讲座,加入老年人互助小组交流经验。

安装“反诈预警”软件,拦截诈骗电话、短信。

四、遭遇诈骗如何应对

1、立即止损:保留转账记录、聊天截图等证据,第一时间报警并联系银行冻结账户。

2、寻求帮助:拨打全国反诈专线 96110 或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。

3、心理疏导:勿自责或隐瞒,及时与家人沟通,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。

(陕西分公司供稿)